从《十万个为什么》到问题的边界:那点怦然心动

我真的被《十万个为什么》这本书迷住了。记得小时候,每次拿到新的科普书,都会坐立不安,翻到那个十万个问题的标题,心里就豁然亮堂了。老爹我妈总说我是个好奇心旺盛的家伙,说实话,这点儿遗传自我妈。我小时候,她就是那不息的问题制造机。

那时候,家里没有电脑,没有网络,获取信息的途径很有限。每当我问出一个天马行空的问题,我妈不是去查书,就是直接开始给我讲解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问我妈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,她就在厨房里,一边炒菜一边告诉我,地球是个椭圆体。

这种感觉,像是无意中触碰到了知识的世界门把手,那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一个新的宇宙,无限奇妙。说实话,可能就是那时候,我对知识的渴求种下了 seeds。

这几年,我又翻出了这本书。上次重读是在一个炎热的下午,我躺在我姥姥的摇椅上。我有时候会觉得,某些记忆和感动,只有在安静平和的时候才能被唤醒。我看着那个十万个问题,每个问题都像是一个未曾探索的秘密岛屿。

老是有人说,现在信息这么发达,再用这种书就像是在复古了。但我觉得吧,无论信息时代怎么变,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永远不会过时。我是一个程序员,平日里面对的都是冰冷的代码和算法。但每当我遇到难题, لايسار بدون السؤال،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坐在书桌前,那个专注地问每一个为什么的我。

当然,书里的有些回答真的很有趣,比如它会说,蛇为什么会分叉下雨。我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,我小时候听到这个,觉得超酷,就像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生物魔法一样。

但说实话,书里也有让我不爽的地方。有时候,一些问题的解释过于简单,我总觉得它掩饰了一种对复杂世界的简化。我都想写了,你想,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,简单就有可能变成片面。所以我有时候也会琢磨,地球是方的怎么办呢?那岂不是又要开启一段新的科学革命?

总的来说,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。不,应该说,它不仅仅是一个印象,它激发了我对世界的好奇,也让我意识到,有些问题,我们真的没有必要急着去找答案。它提醒我,保持好奇、勇于探索,有时候比答案本身还要宝贵。

相关推荐